癌症专题

肺癌

肺部肿瘤和肺癌
肺部肿瘤,分为两种,肺部(包含支气管)发生的原发性肺部肿瘤和由其它器官发生转移到肺部的转移性肺部肿瘤。
 另外,原发性肺部肿瘤根据其性质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增殖速度快、对周围组织破坏性大、随着生长向其他脏器转移。
肺部良性肿瘤
和皮肤上长瘊子和黑痣一样,人的肺部也会长很多各种各样的良性肿瘤。这些良性肿瘤一般没有症状,长大的速度也比较慢,也没有转移。如果确诊为良性肿瘤而且没有症状的话,定期到医院检查就可以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变大,由于肿瘤部位的不同导致咳嗽或者有痰,压迫气管或者支气管导致肺炎或者呼吸困难。另外,通过X线或CT检查不能确认是否是肺癌等重大疾病的情况也有。放任不管最终癌化的情况也有发生。
 这种情况下用手术的方式取出肿瘤是必须的。确诊为肺部良性肿瘤的时候,不要过度惊慌,注意定期到医院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肺癌
肺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恶性肿瘤,其中大部分为肺癌。肺癌,是从覆盖支气管和肺部的上皮细胞发生的。
 肺癌,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有很大区别。小细胞肺癌占肺癌全体比例的10%~15%,剩下的85%~90%为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疾病特征和治疗用药疗效都有很大区别。正确的区别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以后,才能正确决定治疗方法,预测肺癌是否能够治愈。
 小细胞肺癌,增殖速度特别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转移到其他脏器了的情况比较多,是恶性度极高的癌症。相反,抗癌药或放射线治疗比较有效,所以多数情况下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不是通过手术,而是进行抗癌药和放射线治疗。
 非小细胞癌症和小细胞癌症相比增殖的速度相对较慢,用抗癌药和放射线治疗很难见效。早期发现的话,如果手术可以完全切除,基本上是可以治愈的。
癌症,是由遗传因子的异常积蓄引起的。那么,遗传因子的异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刺激遗传因子引发异常的代表性物质是致癌物质、放射线、紫外线、慢性炎症等。
引起肺癌的第一原因是吸烟。烟中含有4000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其中约200种是有害物质,40种以上致癌物质。这些物质的复合作用导致肺癌(这被称为化学致癌)。也就是说肺癌是由烟雾中的致癌物质引起的癌症。
 200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世界肺癌会议,发布了[禁烟]东京宣言。在这个宣言中,肺癌占癌症死亡第1位、肺癌患者不论男女人数都在激增中、肺癌的9成是由吸烟引起的等等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问题向人们拉响了警钟。目前为止的研究已经表明:吸烟越多越容易患肺癌;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越容易患肺癌;禁烟的话患肺癌的风险会降低。
 通过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吸烟引发肺癌的过程在分子和遗传因子方面取得了进展。另外,即使同样吸烟为什么有人患肺癌有人不患肺癌的原因也明确了。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制定由吸烟引发的肺癌的预防对策和查明容易患肺癌体质的原因。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禁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永久不变的对策。已经开始实施禁烟对策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随着男性吸烟率的持续降低,肺癌的发生率也开始逐渐减少。
 除了吸烟以外,体质(遗传因素)、大气污染、食物、职业等等各种各样原因的影响也会导致肺癌的发生,但是和由吸烟引发癌症的深刻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世界范围内肺癌患者人数正在激增。在日本,1998年肺癌死亡人数超过胃癌死亡人数越居癌症死亡人数第一位。根据日本厚生省2008年人口动态统计,[气管、支气管及肺部恶性新生物]的死亡人数一年间是6万7000人(男性4万9000人,女性1万8000人),随着趋势今后会持续增加,2028年预计肺癌年死亡人数会达到13万人。
 实际全日本国民8~9人中就有1人死于肺癌。禁烟对策迟缓和社会老龄化的背景下,急速增长的肺癌如何预防和治疗,是21世纪初值得大家思考的重大国民课题。
肺癌特有的症状基本是没有的,因为肺这个脏器是非常迟钝的脏器,这也是很难早期发现的原因。所以,建议吸烟的人至少1年1次用CT检查肺部,不吸烟的人至少2年1次用CT检查肺部,即使是癌症早发现治愈的可能性也非常高。
如上图所示记载了肺癌的临床症状,这些很多都是肺癌以外的呼吸器官疾病检查的结果。但是,如果有原因不明的持续两周的咳嗽和痰、痰里混有血的时候,请务必尽快到医疗机构接受诊查。

详情点击

胃癌

胃癌,在日本其高死亡率仅次于肺癌。男女比例为2比1,男性患者居多,不管男女60岁是发病高峰期。
根据癌症的深达度(深度:向浆膜侧扩散)分为早期癌和进行癌。早期胃癌跟大小与是否向淋巴转移无关,是根据深达度在粘膜内或者粘膜下层来定义的。日本拥有世界范围内先进的胃癌早期发现技术,手术水平也非常优秀,近年来随着有效的抗癌药物的开发,胃癌的治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在日本,行进癌绝对不等于晚期癌症。
胃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最近,也发现了因为胃里存在幽门螺旋杆菌而导致胃癌。幽门螺旋杆菌,1994年被国际癌症研究机关正是分类为‘确实引发癌症因子’。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引起慢性炎症、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为肠上皮化生状态,这些被称为胃癌的发源地。
50岁以上的日本人有80%体内有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粘膜萎缩的患者,和没有萎缩的人相比患胃癌几率高达5倍。hp阳性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和没有的相比患胃癌的几率高达6倍。但是,并不是说hp阳性就一定会患胃癌,hp会导致萎缩性胃炎进而诱发各种致癌因子导致胃癌发生。
分子层面来讲,这个患癌过程是癌症遗传因子活性化和抑制癌细胞的遗传因子不活性化引起的。
一方面,胃癌的发生和饮食习惯有关系。吸烟、高盐分食物、烧焦的鱼和肉等是诱发癌症的促进因子。相反黄绿色蔬菜中含有的维生素A、C、胡萝卜素是抑制癌症因子。
胃癌和胃溃疡是完全不同的病症,同样是由hp感染引起的十二指肠溃疡不会引发癌症。另外,胃息肉的一部分(腺肿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但是癌化的几率并没有那么高。
胃癌没有特有的自觉症状。早期胃癌大多数没有症状,一般是因为上腹部疼痛、腹部胀满感、食欲不振等原因进行X线造影检查或者内视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进行癌的情况下,表现为体重减少和消化管出血(便血或者吐血),触诊的话,上腹部能摸到凸凹不平的硬的肿瘤。有腹水积水,如果体表淋巴结能触摸的程度表明癌症已经全身扩散,这种情况已经不是手术可以治疗的对象。

详情点击

肝癌

肝癌,分为由肝脏自己产生的原发性肝癌和由其它器官转移来的续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的90%属于肝细胞癌,大约10%属于胆管细胞癌。通常情况下肝癌是肝细胞癌。世界范围内来看的话,2008年一年间肝癌的死亡人数是70万人,仅次于肺癌的死亡人数140万人和胃癌的74万人,在癌症死亡人数中排在第三位。在日本一年大概有3万1000人死于肝癌,自从2000年前后肝癌的年发病率走势平稳,死亡人数呈减少下降趋势。
肝细胞和其他脏器细胞不同,基础疾病隐患是慢性的肝脏病(慢性肝炎等),长期的‘反复破坏再生肝细胞’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原因。携带B型肝炎细菌的患者,此细菌也是诱发肝癌的原因。
在日本,肝细胞癌患者多数感染了B型或者C型肝炎细菌,一部分患者嗜酒。这是肝硬化的原因,也是肝细胞癌的原因。在日本原来没有肝功能障碍的人患肝癌的几乎没有。细菌性慢性肝炎或者肝硬化的患者,随着这些疾病的进行,高龄患者和男性患者患癌症的可能性增高。
腹部超声波、X线CT、MRI等的检查发现直径5厘米以内癌症的话,通常没有症状。肝癌直径达到直径5~10厘米,会引起腹部肿胀或者腹痛等症状。随着肝癌变大肝功能低下的情况很多,原本就有的‘肝硬化恶化症状’表现的黄疸或腹水增加的症状也会出现。即使是小型的,肝癌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的话,腹部的剧痛和血压低下也会一度危及生命。

详情点击

大肠癌

   
            大肠癌,是发生于大肠内层粘膜的癌症。癌化的细胞不断分裂数量增加,聚集成块状可见的情况下确诊为大肠癌.根据癌变的位置不同分为直肠癌和结肠癌。大肠癌可以通过大肠壁上的淋巴管和血管向全身扩散转移,称之为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自觉症状主要有血便、大便异常(痢疾·便秘)、腹痛3种情况。大肠癌早期多数情况下没有症状,需要引起注意。
根据大肠癌进入肠壁的深浅程度、是否向淋巴结转移、是否向肝脏和肺等其他器官转移等因素分为staging0~staging4合计5个时期。
staging0:肠粘膜发现癌细胞,没有转移。
staging1:癌细胞侵犯结肠肠内壁,没有淋巴结转移。
staging2:癌细胞已经超出肠范围,扩散到周边组织,但并没有扩散到淋巴结。
staging3: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周边淋巴结。
staging4: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身体的其它部位。

       

详情点击

妇科癌症

   
            子宫癌・子宫颈癌・子宫体癌
现在,子宫颈癌的癌症高发期在30岁~40岁,最近20多岁患者也在激增。子宫颈癌的原因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引起此癌症的病毒称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此病毒有很多类型,与子宫颈癌有很大关系的当属16型、18型和58型等。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半数以上成人女性一生中都会感染一次的司空见惯的病毒。子宫颈癌几乎所有的由黏膜发病的扁平上皮癌患者和70%的腺癌患者都是因为感染了此病毒。男性生殖器官携带的HPV病毒会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子宫颈部,发病的话是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会被自身免疫力排除。预防感染的有效途径是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另外,清洁卫生的性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被HPV病毒感染的话会进入细胞内部,抑制细胞分裂的遗传因子【Rb】以及防止受伤细胞自灭癌化的P53遗传因子的工作就会停止,细胞就会发生变化,无限制的繁殖导致癌症。这个HPV病毒有100种以上的型号,其中容易致癌的特定型号有13种,被成为【高风险型】。从被高风险型HPV病毒感染到子宫颈癌发病大约经过5年~数十年时间。
  子宫颈癌的组织型
子宫颈部的表面,被扁平上皮(近阴道部分)和腺上皮(近子宫体部分)两种上皮细胞所覆盖。子宫颈癌是由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子宫颈癌分为扁平上皮细胞癌化的扁平上皮癌和分泌粘液的腺细胞癌化的腺癌2种,这被称为子宫颈癌的组织型。同时拥有扁平上皮癌的和腺癌两种性质的腺扁平上皮癌也有,子宫颈癌的大约80%属于扁平上皮癌。即使是相同的子宫颈癌,因为组织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比如放射线治疗,对扁平上皮癌的疗效要好于腺癌。另外,腺癌容易向淋巴结转移,并且比扁平上皮癌预后不良。覆盖子宫体的子宫内膜是由腺上皮构成的原因,子宫体癌的绝大部分都是腺癌。
  子宫颈癌的高风险原因
子宫颈癌多数都是由感染病毒引起的,感染机会越多发病风险越高,另外,免疫力低下导致不能排除病毒,也容易致癌。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人
●与不特定多数人有性行为的人
●感染疱疹病毒的人
●衣原体或者滴虫病等性感染症患者
●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患者
●脏器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服用类固醇剂的人
●服用预防流产药的合成女性荷尔蒙的人及其孩子
●25岁以上的人
●家族中有子宫颈癌病史的人
●维他命A和C不足的人
●吸烟的人 
 子宫颈癌的症状
子宫颈癌的初期症状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的,早期发现的情况绝大多数是接受子宫颈癌体检的时候。
常见症状的话有性器官出血,性行为后和生理期以外的时期出血。另外,白带量增加,伴有粉色或者茶色。
不注意的话,会把子宫颈癌的症状误以为月经不调的出血。
另外,上述症状也会出现在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管息肉、子宫筋囊肿等良性病症中,虽然说有了这些症状并不能说会马上患癌,但还是建议尽早接受子宫癌的体检。肿瘤如果在骨盆内压迫腰的背骨附近神经的话,腰和背骨也会感到疼痛。肿瘤如果向淋巴结转移的话,可以发现腿部浮肿。  
另外,如果侵袭膀胱的话,会引起尿频、排尿困难、血尿、尿路闭塞等症状。如果侵袭到直肠的话,会引起血便、通过障碍(肠闭塞)等症状。

       

详情点击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构造和发病数
  前列腺在膀胱的下面,从膀胱出来的尿道一部分被前列腺包围,与直肠相邻。前列腺状如核桃大小约3CM,细长状尖朝下底朝上,重约15~20g。
  前列腺的构造分为内部的分泌腺和外侧的纤维质的前列腺皮膜,分泌腺分为內腺和外腺,前列腺癌多发生于外腺。
  在日本,前列腺癌一年约有2万人患病,近年来有快速激增的趋势,增加率是所有癌症中最高的。
 关于发病原因,高脂肪饮食生活欧美化、老龄化、检查技术的发展使癌症更加容易发现。前列腺癌的特征是60岁以上高龄者容易患病,增殖速度比较缓慢。因此治疗也要慎重选择,通过随院观察选择治疗方案。
前列腺癌的原因和预防
  和其他癌症相同,前列腺癌是由遗传因子异常引起的,前列腺癌与男性荷尔蒙的分泌有非常大的关系。
 前列腺癌的发病,遗传要素占10%左右,其他由环境因子导致遗传因子变异。
 在环境因素中,欧美型的高脂肪饮食习惯占相当大的比重。以肉食为中心的欧美,男性癌患者死亡人数占20%。 正如同女性荷尔蒙的雌激素一样,大豆异黄酮素对男性前列腺癌的预防和复发预防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含有儿茶素的绿茶预防效果也很高。有报告显示以大豆蛋白和绿茶为中心的饮食习惯对前列腺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前列腺癌的症状
 前列腺癌的初期几乎没有自觉症状,前列腺癌基本是外腺发病,压迫尿道,到发现自觉症状需要很长时间。
 随着癌症肿瘤的进行,最初有尿频、尿不净、下腹部不舒服等症状。因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肥大的症状没有太大区别,需要特别注意。
 如果进行到膀胱的话就会出现血尿和尿失禁,如果转移到背骨和骨盆的话就会出现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如果影响到骨髓的话就会导致贫血。
前列腺癌的检查
●直肠指诊
诊断前列腺癌最简单发现率最高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是从肛门插入手指,从直肠诊断前列腺的大小,形状,硬度等。
●经直肠的前列腺超声波检查
 因为前列腺在身体深部,一般的腹部超声波检查不能进行详细的检索。从肛门放入专用装置进行超声波检查。
●肿瘤标志物PSA血液检查
PSA几乎都是由前列腺分泌的物质,前列腺癌增殖的话血液中的PSA浓度会随之上升。癌症诊断的标准数值是4.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项检查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4.0以上不是癌症和4.0以下是癌症的情况也有。
●前列腺针生检
直肠指诊、超声波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怀疑为前列腺癌的时候,从直肠或者会阴部位插入专用针,采取组织进行检查。使用针生检枪可以瞬间采取到组织,基本感觉不到疼痛,很安全。
■ 前列腺癌的病期
广泛的分类方法有两种,TNM分类(T:肿瘤进行等级,N:淋巴结转移的等级M:向其他脏器转移的等级)和ABCD分类法。此处使用的是日本泌尿器科学会的ABCD分类法。
※按照原则上来讲,70岁以上的高龄者是不允许做C级以上的手术的。不仅仅是因为手术会给患者加重负担,还因为癌症的治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那些余下生命很短(大概10~15年)的人不能成为手术对象。

详情点击

白血病

白血病

被称为血液三大恶性疾病的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三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生癌变称为白血病,淋巴球发生癌变称为恶性淋巴瘤,骨髓中的浆细胞发生癌变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血液恶性疾病根据“哪种细胞”在“哪个阶段”发生癌变,而疾病名称也是各种各样的。


白血病

白血球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经过被称作芽细胞的中间阶段而成熟。


这些中的还没有成熟的芽细胞癌变,不断的进行增殖的期间是为白血病。白血病可分为“骨髓性白血病”和“淋巴性白血病”,并且根据其进展速度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白血病推测每年约6000人以上发病。白血病因为近年确立了骨髓移植等的治疗方法,此外抗癌剂也在不断进步,5年生存率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已超过50%。

 白血病的原因

白血病的原因还没有被完全探明。但是被指为白血病的发癌因素的物质是放射线、抗癌剂、烟草等。

现在已探明弗罗德白血病病毒以及人体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等的病毒也参与其中。


此外遗传基因的异常与白血病的发病也有关联。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为第15号染色体和第17号染色体的一部分被切断发生相互易位,白血病的分化停止。

 

另外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以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也是因为第9号染色体和第22号染色体在中间断裂,互相易位结合形成被称为费城染色体的异常染色体。

由此染色体形成异常蛋白质,异常蛋白质阻碍白血球的分化是其原因。


 急性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日本的急性白血病发病频率每10万人中约有6人,成人中骨髓性白血病占了80%以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骨髓生成的粒细胞成熟前的芽细胞癌变的疾病。


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根据癌变细胞的类型可分为(M0~M7)8种。(FAB分类)

病型

      病名

             特征

M0

原粒细胞微分化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细胞接近于骨髓系干细胞状态

M1

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基本上的细胞都是分化为粒细胞前的未成熟的骨髓芽细胞状态

M2

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正在向早幼粒细胞分化有成熟倾向的髓母细胞状态

M3

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分化为早幼粒细胞的程度为止的状态

M4

-单核细胞白血病

有向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化倾向的细胞混合在一起的状态

M5

单核细胞白血病

M5a

未分化单核细胞占大半的状态

M5b

幼单核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未成熟的细胞和成熟细胞混合在一起的状态

M6

红白血病

骨髓的50%以上为形态学异常的红芽细胞的状态

M7

巨核细胞白血病

制造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持续增长的状态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球是白血球的一种,具有免疫机能,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作为B细胞、T细胞或者NK细胞成熟。

 

在成熟前的芽细胞阶段,此细胞发生癌变,在骨髓以及血液中异常增殖的疾病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具有多发于儿童的特征,特别是到7岁之前的发病很多,之后呈低下。


此病期根据淋巴芽细胞的大小以及形态可分为L1~L3。

病型

特徴

L1(小细胞均一型)

小淋巴芽细胞增殖。占儿童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一大半。

L2(大细胞不均一型)

相对比较大的淋巴芽细胞增生。占成人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大半。

L3(伯基特型)

B细胞型的伯基特淋巴瘤是白血病化的东西,芽细胞的细胞很大。


 急性白血病的症状

急性白血病的症状有贫血、出血、感染症3种特征性症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中未成熟的白血球异常增殖,红血球以及血小板减少。不成熟的白血球对本来的病原体没有免疫能力,可出现感染症和伴随感染症的发热。

另一方面,红血球不足又可引起倦怠感以及气喘等的贫血症状,血小板不足会引发口腔粘膜出血等各种出血症状。


此外,在白血病细胞浸润到脏器的情况下,可引起淋巴节肿胀,牙床肿胀,脾脏、肝脏的肿胀等。



 急性白血病的检查和诊断

急性白血病的检查首先通过血液检查来特定白血病细胞的芽细胞。然后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对胸部中央的胸骨、构成骨盆的肠骨进行穿刺采取骨髓液。 

对采取的骨髓液进行染色并使用显微镜观察,通过细胞的形态来诊断疾病类型。此外,现在也会进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查以及染色体、遗传基因检查,来确定白血病细胞的细胞系列和分化阶段。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白血病治疗的基本首先是血液的“完全缓解”。完全缓解是指体内白血病细胞减少,白血球、红血球以及血小板也回复正常值,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也降为5%以下的状态。


此外白血病细胞一定程度的减少,病情改善的状态称为部分缓解,完全缓解并不代表治愈。这之后进一步进行加强巩固疗法、维持疗法,争取痊愈。


急性白血病使用抗癌剂疗法是最有效果的。但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使用的抗癌剂也不相同。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1)缓解导入疗法

以完全缓解为目标,通过抗癌剂来追求使白血病细胞减少的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方法是,使用柔红霉素、去甲氧正定霉素等的抗生物质系药剂和阿糖胞苷等的代谢拮抗剂组合治疗。


以上的抗癌剂给药1个星期~10天,但如果仍没有完全缓解的情况下,相同的治疗重复2次以上。

这些抗癌剂对正常的细胞也会造成影响,其结果不仅是呕吐,脱发,造血作用的抑制,而且因为正常的白血球会更加的减少,所以有着合并感染症的危险性。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有使用抗菌剂、抗病毒剂的必要。此外,对于贫血有必要进行成分输血,这些又被称为支持疗法。


(2)缓解后疗法

即便达到完全缓解的状态体内也仍然残存着白血病细胞。为了根绝白血病细胞,阻止复发所进行的治疗方法被称为缓解后疗法。


通常对得到完全缓解的并用化学疗法进行一个疗程以上的治疗。这被称为巩固疗法。此外也有长期进行定期的化学疗法的情况,被称为维持疗法。


(3)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疗法

此治疗方法在移植前进行大量的抗癌剂用药、放射线照射来彻底的破坏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但是,正常的血液细胞、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也会同时被杀死。然后从捐赠者处移植造血干细胞,使造血机能回复。

捐赠者一般为父母与子女、兄弟、登记在骨髓库的人等。此治疗方法是复发率低但副作用却非常的大,仅限于通常的抗癌剂治疗对预后不予期待的情况。

近年来也开始实施了采取分娩后的胎盘和脐带所残留的血液中含有的造血干细胞,来进行移植的脐带血移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可观察到第15号染色体和第17号染色体的一部分被切断相互易位结合的异常基因,而被开发出来的通过投入活性维生素A(视黄酸),使白血球分化的停止消失,促进向正常细胞的分化的分化诱导疗法使得治疗成绩显著提升。
 
可是,如果只使用视黄酸还会复发,因为具有耐药性,所以完全缓解后也与化学疗法并用。使用视黄酸和并用化学疗法的治疗方法90%可达到完全缓解。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有因第9号染色体和第22号染色体中途断裂互相易位结合形成被称作费城染色体的异常染色体的情况。

此外,也有第4号和第11号染色体间发生易位,第7号染色体有欠缺或遗失等的情况,是关系到预后以及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


(1)缓解导入疗法

以抗癌剂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没有差别,但是使用的抗癌剂不相同。缓解导入疗法经常使用的抗癌剂有长春新碱(植物生物碱),阿霉素(抗生物质),氨甲喋呤(代谢拮抗剂),环磷酰胺 (烷基化剂),L-门冬酰胺酶(酵素剂)等。这些的并用疗法一般情况下,通过此治疗缓解导入率为79~90%。


(2)缓解后疗法

通过可完全缓解的缓解导入疗法达到缓解后,为了减少白血病细胞,防止复发,也要进行巩固疗法。将缓解导入疗法中使用的抗癌剂与阿糖胞苷等的被称为代谢拮抗剂的抗癌剂并用,进行数月的用药。

维持疗法是对通过巩固疗法减少的白血病细胞进一步的使其根绝为目的进行的。以少量的氨甲喋呤、巯嘌呤等的代谢拮抗剂,长春新碱(植物生物碱)以及类固醇化合物等的抗癌剂组合进行。通常用药时间为1~2年。


(3)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疗法

该治疗法基本上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移植疗法相同。最近注目的是被称作迷你移植的新的移植法,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往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首先,进行使用通常的数倍到数十倍的大量抗癌剂以及放射线照射来彻底打击癌细胞的前处理。 

可是,前处理对骨髓以外的正常脏器以及组织也会造成很大的损伤,也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负担,移植患者被限制在没有内脏障碍,可以抵抗副作用的55岁左右为止。
 
因此减少抗癌剂的使用量等轻微抑制前处理,通过在使癌细胞变弱的状态下移植的淋巴细胞来杀死变弱的癌细胞的治疗法被发明,称为迷你移植。

该治疗法的优点是,抗癌剂的副作用少,高龄者以及有脏器障碍的患者的移植成为可能。但是,因为移植的淋巴细胞不仅攻击癌细胞,也会攻击正常组织,所以需要使用微妙量的免疫抑制剂,此外,因是实验阶段,所以只能在限定设施实行。


(4)伴随费城染色体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阳性ALL)的治疗

像前文描述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有可见异常染色体的费城染色体的情况。到目前为止,与此染色体没有异常的Ph阴性ALL进行相同的化学疗法,缓解率为50~80%。可是,复发率极高,预后不良,可长期维持缓解的只有10%前后。

像这样,Ph阳性ALL只使用化学疗法来治愈是非常困难的,作为以治愈为目标的治疗法,是由捐赠者提供骨髓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

此外,近年来作为分子靶药物的伊马替尼(甲磺酸伊马替尼)被开发出来。该分子靶向治疗药是干扰对癌细胞异常增殖起重要作用的细胞膜中存在的受容体酪氨酸激酶的功能。

虽然伊马替尼可期待对Ph阳性ALL也有效果,但是作为适用于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药物,对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日本还未适用于保险体系,现在仍属于临床试验阶段。

但是,通过JALSG试验性的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可能的病例也有,可以去咨询。


关于JALSG(日本成人白血病治疗共同研究组织)

日本成人白血病治疗共同研究组织(JALSG)是1987年设立的多设施的临床研究组织。日本国内173个设施参加,不仅是日本国内最大的,也活跃在国际社会中。

在这里进行白血病和它的相近疾病,骨髓异型性症候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此外,关于恶性淋巴种是在名为JCOG的另外的组织中进行。


 慢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表现为未成熟的白血球急剧增加的症状,而慢性白血病的症状表现为白血球缓慢增加。

此外,慢性白血病相对于增殖的细胞是以未成熟的芽细胞为中心的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是以成熟的白血球细胞为中心。慢性白血病又可分为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性白血病

慢性髓性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肿瘤化而引起的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期分为慢性期,过渡期,急性转化期3个阶段。慢性期是成熟的白血球的数量增多。

在进入到过渡期后未成熟的芽细胞也会增加。更进一步的到了急性转化期后,芽细胞的数量达到30%,使用抗癌剂疗法进行治疗变的困难,未满6个月便死亡的病例变的很多。白血病细胞也有在骨髓以外的骨骼以及淋巴节形成固状癌细胞组织的情况。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约90%可见异常费城染色体。这是第9号染色体和第22号染色体从中间切断互相易位结合的状态。其结果是出现bcr-abl整合基因,引起异常增殖。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症状

慢性髓性白血病分为慢性期,过渡期,急性转化期。慢性期没有症状,在健康诊断中偶然被发现的例子比较多。伴随病情的发展红血球减少,产生贫血。随着白血球数量增加,会表现出倦怠感,体重减少,盗汗,脾脏肿大引起的腹部膨胀感等的症状。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

慢性白血病的治疗有化学疗法,以干扰素为中心的免疫疗法,骨髓移植(参照急性白血病)等的治疗方法。化学疗法中近年开发的分子靶治疗药物伊马替尼(甲磺酸伊马替尼)取得很好的效果。

该分子靶向治疗药是干扰对癌细胞异常增殖起重要作用的细胞膜中存在的受容体酪氨酸激酶的功能,促进正常白血球的分化。

虽然还未确定长期的有效性,但是短期内显现出使染色体异常正常化等较高的有效性。

干扰素是蛋白质的一种,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抑制病毒的增殖以及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皮下注射持续给药后,可使持有费城染色体白血病细胞减少或者也有消失的情况。

在伊马替尼无效的情况下使用,或者与伊马替尼并用。干扰素的副作用会出现像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恶寒、肌肉痛、倦怠感、食欲不振等)。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与急性不同,并非芽细胞,而是成熟的淋巴细胞癌化。癌化的淋巴细胞在淋巴节、骨髓、脾脏中缓慢增殖,不久之后会变成血液中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的结果。

淋巴细胞可分为产生抗体的“B细胞”,辅助B淋巴细胞、破坏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T细胞”,破坏癌细胞、细菌的“NK细胞”,但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基本都B细胞由来的。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日本的发病率很低,约是欧美的1/10左右。一般在50岁以后的中高年人群中多发,与女性相比,男性患者比较多是其特征。此外,有报告指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环境因素相比,遗传因素的关联性更高。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症状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初期阶段几乎没有自觉症状。之后会出现倦怠感,食欲不振,盗汗,微热,体重减少等症状。此外,很多患者会出现淋巴节肿胀,也有脾脏肿大的情况。

另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其它的白血病相比,丘疹、水疱、带状疱疹等皮肤病变多发也是它的特征。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在初期也有只需要观察经过的情况,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使用烷基化剂的抗癌剂,环磷酰胺(癌得星)进行治疗。

此治疗也有与蒽环类抗生素系的阿霉素,植物生物碱的长春新碱等的抗癌剂并用的情况。近年有报告显示核酸合成抑制剂的氟达拉滨具有很好的效果。

放射线疗法针对于淋巴节肿大部位、脾脏的病变,为了暂时减轻症状,进行局部照射,此外,也有使用低线量进行全身照射的情况。

因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感染症,所以针对感染症的治疗也是有必要的。

 

详情点击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

被称为血液三大恶性疾病的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三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生癌变称为白血病,淋巴球发生癌变称为恶性淋巴瘤,骨髓中的浆细胞发生癌变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血液恶性疾病根据“哪种细胞”在“哪个阶段”发生癌变,而疾病名称也是各种各样。


恶性淋巴瘤的治疗

淋巴细胞是可以攻击、排除由体外进入的病原菌、病毒等异物的具有免疫机能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NK细胞等多种。

这些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干细胞”分化、成熟而形成的,以“芽细胞”的状态在淋巴节中移动,在其中成熟变成淋巴细胞。在淋巴节中的淋巴细胞癌化、异常增殖的病期称为恶性淋巴瘤,可以说是淋巴节的癌症。

恶性淋巴瘤根据构成肿瘤的细胞的组织形态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日本人大约90%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此外,根据肿瘤细胞的起源不同,又可分为“B细胞性”“T细胞性”“非T、非B细胞性”。

在日本,恶性淋巴瘤每年大约有1万人发病,近年来罹患率呈增加倾向。此外,一个主要特征是相对于霍奇金淋巴瘤常见于20~30代的年龄层,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于60代的人群。
 

淋巴节除存在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用手摸便可以清楚的地方,也存在于身体的深处,遍布全身。因此,恶性淋巴瘤,特别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身体各处均有可能发生。


 恶性淋巴瘤的生存率

霍奇金淋巴瘤的生存率很高,1期的5年生存率为90%,2期80~90%,3a期65~90%,3b期50~80%,4期40%~70%。
 
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生存率相对的比较低,低恶性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的局部期的5年生存率为70~90%,3~4期的进行期为50~70%。此外,低恶性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早期发现十分困难,通常都是在进行期被发现。

中~高恶性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期的局部期的5年生存率为70~90%,3~4期的进行期为40~50%。


 恶性淋巴瘤的原因

恶性淋巴瘤的原因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但关于发病被认为是与病毒有关。

例如,多例恶性淋巴瘤的发病被确认与EB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有关。

此外,多例的恶性淋巴瘤出现特定基因的“易位”现象,因此而变异的遗传基因产生新的蛋白质,使淋巴细胞癌化。

该病毒和易位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未被解明,但一种假设是说,由于病毒感染造成遗传基因损伤,遗传基因的构成产生异常,使淋巴细胞被癌化。


 恶性淋巴瘤的检查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需要对病灶进行采样,通过显微镜进行特定病理学检查。因此需要进行生检,即切开皮肤的一部分,使用内视镜来采取肿瘤的一部分。

然后使用由单克隆抗体制成的试剂对采取的淋巴细胞组织标本染色,来判定是属于B细胞性、T细胞性还是NK细胞性的。

这之外也有通过血液检查、CT、MRI、超声波等画像诊断,淋巴管X线摄影等来决定病灶的范围、病期。


 恶性淋巴瘤的初期症状、症状

恶性淋巴瘤的症状与白血病的症状相似。初期几乎不显现症状,即便出现也和单纯的疲劳很难区分,所以通过自觉症状早期发与是很困难的,但是也有因为注意到了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节肿胀去就医而被诊断出来的情况。

一般没有痛感的情况比较多,但是急速增大的时候,也会伴有疼痛感的情况。此外,作为其它的症状,也有会出现倦怠感、发热、盗汗、体重减少、皮肤瘙痒等症状。


 恶性淋巴瘤的病期

病期

病情发展程度

病变集中在一处淋巴节领域。

病变以横隔膜为分界线在上侧或者下侧有两处。

病变横越上下两方,有两处以上。

病变浸润到淋巴节以外的脏器。

 恶性淋巴瘤的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根据细胞性的种类、恶性度以及发展程度,治疗方式也不相同。显示预后的危险性,此外也作为治疗方法选择的判断基准的“国际预后指标”被制定。合计点数越高,预后越不良。


国际预后指标(IPI

年龄

61岁以上1点

血清LDH(乳酸脱氢酶)値

LDH 正常值以上1点

临床病期

病期为 III 或 IV为1点

 全身状态
 0=和发病前状态相同
 1=可进行轻体力劳动
 2=可以步行但无法劳动
 3=1天的一半以上都在睡眠
 4=卧床不起

2以上1

淋巴节以外的转移的数量

两处以上1

判定:0~1点=低危险度,2点=低~中危险度,3点=中~高危险度,4~5点=高危险度

恶性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其它的恶性肿瘤相比,是使用放射线疗法、抗癌剂更加容易治疗的癌症。


根据细胞增殖的速度可分为“高恶性度”“中恶性度”“低恶性度”,再进一步的与病期进行对照,来选择治疗方法。

恶性度

低恶性度

恶化速度很慢,但与中高恶性度相比,抗癌剂很难起作用。

中恶性度

病情发展以月为单位。抗癌剂容易发挥治疗效果。

高恶性度

病情以周为单位急速发展,但是抗癌剂容易发挥治疗效果。

 对于低恶性度淋巴瘤的治疗

期~Ⅱ期

虽然也有在显现症状之前先观察经过的情形,但一般的治疗方式是对存在病变的部位进行放射线治疗。通过放射线治疗大约可以有一半的患者能得到治愈。

另外,也有进行化学疗法治疗,经常使用的药物有阿霉素(蒽环类抗生素),长春新碱(植物生物碱),环磷酰胺(烷基化剂)等。Ⅱ期的话,使用这些药物的化学疗法可达到80%的缓解率。


~Ⅳ期

虽然通过使用复数抗癌剂的并用疗法,可缩小病变部位,基本达到消失状态(缓解),但是与病情发展迅速的中恶性度以上的淋巴瘤相比,因为抗癌剂的效果不明显,最终会很难治疗,通过化学疗法未能确认有明显的延长生存期间的效果。

另外,抗癌剂的副作用很强,会出现恶心、呕吐、脱发、食欲低下等。因此,在没有表症的情况下,即便被诊断也有不马上进行治疗,先观察经过的时候。

2001年,用于治疗低恶性度淋巴瘤的分子靶治疗药利妥昔单抗通过审核,使得治疗效果更佳。该药是以癌化的B细胞表面特有的抗原蛋白(CD20)为目标靶,使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攻击,与其它的抗癌剂不同,可以锁定只攻击癌细胞。该治疗药物具有几乎不会减少白血球数量的优点,所以也可以与化学疗法并用。

利妥昔单抗的副作用很少,但也会有发热、恶寒、瘙痒、头痛、烦躁等副作用,此外初次用药也有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低下等,所以需要注意。


 对于中高恶性度淋巴瘤的治疗

中高恶性度淋巴瘤的病情发展很快,但相反的使用抗癌剂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病期为Ⅱ期以上的情况,使用多剂并用的化学疗法。

最常用的抗癌剂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龙的并用作为基本的治疗被称为CHOP疗法。

弥漫性大b型细胞淋巴瘤在此疗法上与利妥昔单抗并用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作为标准治疗方法被称为R-CHOP疗法。

根据美国血液学会的研究报告,在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共400人的临床实验中,将接受CHOP疗法治疗与接受R-CHOP疗法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时,1年后的无病生存率只接受CHOP疗法的患者为49%,而接受R-CHOP疗法治疗的患者达到83%,进一步的确认了它的有效性。

此外,没有大的肿瘤的Ⅰ期~Ⅱ期的中恶性度淋巴瘤的基本治疗方法是,在使用CHOP疗法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后,再对病灶部位进行放射线照射。此治疗方法的5年生存率超过70%。


淋巴瘤连续使用抗癌剂也可能会出现抗药性,另外,因为如果复发后治疗会变的更困难,所以会进行救援化学疗法,如果有效果,再进行并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大量化学疗法,这是标准的治疗方法。


该救援化学疗法因为容易收集造血干细胞,日本使用的是CHASE疗法。即将环磷酰胺、拉司太特、爱力生与止吐剂的地卡特隆组合使用的方法,每3个星期进行3~5个疗程。


该方法对众多的复发性淋巴瘤具有很高的缩小肿瘤的效果。另外 造血干细胞的采取效率也很好。之后再进行更加强烈的化学疗法,而为了恢复对骨髓的伤害,使用从患者自身采取的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霍奇金淋巴瘤对放射线的敏感度很高,在病期为Ⅰ期的时候仅使用放射线治疗的5年生存率也可以达到90%。

所以Ⅰ~Ⅱ期,病灶局限于一处的情况下以放射线治疗为中心。在以前作为标准的治疗方法是放射线疗法,以淋巴瘤的病变部分为中心,进行大范围的放射线照射。

可是,大范围的放射线治疗有可能出现二次致癌、治疗结束数月后出现放射线性肺炎、放射线性心包炎等危险生命的副作用。

所以最近的治疗倾向是以化学疗法和放射线疗法并用的方法增多,缩小放射线照射领域。


病期Ⅲ~Ⅳ期以化学疗法为中心。标准疗法是并用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碱、抗黑瘤素(ABVD疗法)。


以上的治疗方法,在欧美的报告中Ⅱ期的有80~90%,Ⅲ期50~90%,Ⅳ期40~65%的患者被治愈,总体来看新诊断出的患者中,约75%可以治愈。日本虽然没有类似的治疗数据,但日本的治疗成绩应该是相同的。

 

详情点击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生存率

骨髓中存在着大量的用于制造白血球、红血球等各种血液细胞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不断分化,形成各种血液细胞,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癌化的现象。

 

血液细胞中制造排除侵入体内的病原菌等异物的是浆细胞,浆细胞癌化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正常的浆细胞是由免疫球蛋白来生成的。此免疫球蛋白是识别病原体等侵入体内的异物的“抗体”,但是癌化的浆细胞生成的免疫球蛋白(M蛋白)不具有抗体的功能,会引起破坏骨骼等各种障碍。

另一方面,因为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减少,免疫机能低下,容易患上肺炎等感染症。

 

一般的治疗比较困难,平均生存期为3~4年,10年以上的存活率约为3~5%。

日本与欧美相比,患者数比较少,但是近年,随着高龄化而急剧增多,每年大约有4千人死亡。

最近抗癌剂的新药通过认可,存活率大幅上升,是患者的一个福音。

多发性骨髓瘤的原因和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的原因还未完全清楚,但与高龄、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放射线辐射、与特定化学物质长期接触等应该会存在一定的关联。

 

初期基本没有什么症状,也有通过其它疾病的检查时被发现的情况。该病症的特征性症状是由于全身骨骼的破坏引起的骨头痛,但是当发现这个症状,癌症已经是恶化之后。

全身各处疼痛,特别是腰、胸、后背等持续疼痛。疼痛感在安静的时候会轻一些,活动身体便会变的强烈,而且每天疼痛的程序不同也是其特征。

再进一步恶化后,会引起骨折等。由于正常的免疫球蛋白的减少,容易产生全身的疲倦、头晕、气急、因感染引起的发热、出血等。

也会出现由于神经的压迫而引起的视力障碍以及手足的麻痹、麻木,因肾障碍引起的食欲不振以及浮肿。虽然也有急性型的,但大部分还是慢性型的。

 

多发性骨髓瘤的检查

本来应该是通过内科的血液科来进行检查的,但是因为没有初期症状,在健康诊断中发现M蛋白(骨髓瘤蛋白)被建议检查的例子很多,也有因为要治疗腰痛等,在整形外科检查而被建议血液检查的例子。

检查方法是通过检测在血液检查和尿检查中是否发现M蛋白。如果确认了有M蛋白,需要进行骨髓穿刺采取骨髓液。

在采取的骨髓液中,骨髓瘤细胞被确认超过10%以上的情况下,需要通过X线检查、X线CT检查、MRI检查等来检查骨的破坏状态。
 

骨髓瘤的诊断需要确认以上检查中两项以上发生变化。其它的如血沉的促进、贫血、血清钙的上升、肾功能的恶化等也可用于参考。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期

病期根据骨髓瘤细胞的数量、贫血、高钙血症、骨的异常、M蛋白这5个条件来判定,可分为1期~3期。

 

Dure&Salmon分类

病期

主要治疗方法

1

骨髓瘤细胞的数量相对比较少,满足以下条件。
 ①没有贫血。(血红蛋白10g/dl以上)
 ②血清钙正常
 ③骨骼的X线影像正常。另外,仅有孤立性浆细胞瘤。
 
④M(单克隆)蛋白的量很少19A39/dl以下,lgG5  g/dl以下)。

在无症状的情况下观察经过,2~3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有发病或检测值中出现异常,则开始治疗。

2

1期和3期的条件均不满足。

以化学疗法为中心。骨的肿瘤以及病灶在局部也有进行放射线治疗的情况。

可考虑参与临床实验。

3

骨髓膜细胞的数量非常多,满足以下的任意一点。
 
严重的贫血。(8.5g/dl以下)
 ②血清钙12mg/dl以上。
 ③通过骨的X线影像确认为溶解病变。
 
M蛋白量多(19A型5g/dl以上,19G79/dl以上)

亚分类

A:肾功能正常。
B:肾功能障碍。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通过病期以及骨髓瘤细胞的增加率等来决定治疗方针。初期M蛋白数量少,几乎没有症状和骨的障碍的场合下,也有不进行治疗只观察经过的情况。

 

抗癌剂治疗

治疗以抗癌剂治疗为中心。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从以前开始便以MP疗法(美法仑,强的松)、VAD疗法(长春新碱,阿德里亚霉素,地塞米松)等作为标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随着病情的恶化,仅这些传统疗法已无法进行抑制,有它的极限性。
 
不过,有效的新药被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个新药是分子靶向治疗药的硼替佐米,和曾经因致畸性而成为问题的沙利度胺。此外,来那度胺这种新药也破例的短时间内被承认了。

硼替佐米是作用于被称为蛋白酶体的细胞内器官,用来抑制骨骼瘤细胞的增殖。另外,沙利度胺是通过阻碍血管新生来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

来那度胺具有可杀死癌细胞,阻碍向癌细胞的血管新生,活化攻击癌细胞的免疫细胞等各种作用。

来那度胺虽然与沙利度胺的分子构造相似,但抗肿瘤效果远远高于沙利度胺,副作用也一直很少。

欧美在初次的治疗时使用这3种药剂,得到了优秀的治疗成绩。可是,日本的保险均只在复发、难治性的情况下才适用。

 

自体末梢干细胞移植

自体末梢血干细胞移植可适用于65岁以下,没有脏器障碍,心肺机能正常的患者。

该治疗法在治疗前通过抗癌剂尽可能的减少骨髓瘤细胞。之后,采取患者自身末梢血液中含有的微量的末梢干细胞冻结保存。

这之后,使用大量的抗癌剂,使残存的骨髓瘤细胞根绝,再将冻结保存的末梢干细胞注回体内。

虽然被确认了与通常的治疗相比可延长生存期间,但是会出现因大量使用抗癌剂而引起的呕吐等副作用和因暂时的免疫细胞白血球消失引起的发热、痢疾、眩晕等。


因此,不仅是年龄,还需要可承受该治疗的体力。

 

放射线治疗

放射线治疗对于癌细胞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有效,也有使用在具有骨折危险性的病变以及为了缓和疼痛的时候。

 

治疗后的生活上的注意

即使有疼痛以及其它的症状,也并不需要一定安静,边注意骨病变的部位,性格,程度,边活动身体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骨折的危险性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应该避免剧烈运动、搬运重物等。

另外,因为抗癌剂治疗引起免疫力低下,所以在感冒流行的时候以及人员密集的地方应戴口罩出门,回来后漱口等,小心不要受到感染。

详情点击

胆囊癌/胆管癌

胆囊癌、胆管癌

胆道可分为暂时贮存胆汁的胆囊和连接十二指肠的胆管。胆汁是辅助脂肪消化的消化液,当食物进入胃里,会从胆囊向十二指肠输出胆汁,在接近十二指肠的出口处有乳头部,为了防止胆汁输出过量,平常都是关闭状态。


作为胆汁通道的胆囊出现的癌称为胆囊癌,胆管产生的癌称为胆管癌,两者合起来称为胆道癌。

2001年的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1万5千人死于胆道癌,近年又有增加的倾向。特别是胆囊癌的发病,女性超过男性。

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是20%~40%,可进行外科手术的病例为20%~30%。此外,胆管癌的5年生存率为30%~40%,发病部位在胆管上部的癌症最多。


 胆道癌的原因

胆道癌的发病因素影响最大的是胆结石。这是因为胆结石使胆囊、胆道中积存的胆汁发生变性,影响到粘膜。


胆囊部位有癌症的人中约5%~7%胆道癌发病,胆囊癌患者有胆结石的有50%~70%。


 胆囊癌的症状

胆囊癌是不容易显现症状的癌。也就是说,当出现症状就已经是恶化到一定程度的状态。

胆囊癌的初期没有症状,当蔓延到周围的脏器后,会出现腹痛、黄疸、发热、体重减少、疙疸等症状。
 

腹痛是经常出现的症状,但是有胆结石的情况,疼痛也会蔓延到后背。另外,黄疸是因为肿瘤变大,阻塞胆道,使胆汁进入到血液当中引起的症状,全身会变黄。


 胆管癌的症状

胆管癌由于肿瘤阻塞胆管,妨碍胆汁的流通,所以相对的早期会出现黄疸,约有8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黄疸。这被称为闭塞性黄疸。
 
胆汁中所含有的黄色色素叫做胆红素,由于胆道闭塞,造成在血液中的浓度变高,变为黄疸,再进一步从尿液中排出,尿的颜色也会变成茶色。此外,胆汁无法流入肠中便的颜色也会变为灰白色。

闭塞性黄疸拖延下去也会有因为细菌进入血液中而引起败血症以及休克状态,所以有注意的必要。
 
闭塞性黄疸伴随有发热、恶寒。这是因为胆汁被细菌感染引起的。另外,胆管癌也会有从胸口到右肋腹部钝痛产生。

详情点击

子宫癌

现在,子宫颈癌的癌症高发期在30岁~40岁,最近20多岁患者也在激增。子宫颈癌的原因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引起此癌症的病毒称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此病毒有很多类型,与子宫颈癌有很大关系的当属16型、18型和58型等。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半数以上成人女性一生中都会感染一次的司空见惯的病毒。


子宫颈癌几乎所有的由黏膜发病的扁平上皮癌患者和70%的腺癌患者都是因为感染了此病毒。男性生殖器官携带的HPV病毒会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子宫颈部,发病的话是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会被自身免疫力排除。预防感染的有效途径是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另外,清洁卫生的性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


被HPV病毒感染的话会进入细胞内部,抑制细胞分裂的遗传因子【Rb】以及防止受伤细胞自灭癌化的P53遗传因子的工作就会停止,细胞就会发生变化,无限制的繁殖导致癌症。这个HPV病毒有100种以上的型号,其中容易致癌的特定型号有13种,被成为【高风险型】。从被高风险型HPV病毒感染到子宫颈癌发病大约经过5年~数十年时间。


子宫颈癌的组织型

子宫颈部的表面,被扁平上皮(近阴道部分)和腺上皮(近子宫体部分)两种上皮细胞所覆盖。子宫颈癌是由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子宫颈癌分为扁平上皮细胞癌化的扁平上皮癌和分泌粘液的腺细胞癌化的腺癌2种,这被称为子宫颈癌的组织型。同时拥有扁平上皮癌的和腺癌两种性质的腺扁平上皮癌也有,子宫颈癌的大约80%属于扁平上皮癌。即使是相同的子宫颈癌,因为组织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比如放射线治疗,对扁平上皮癌的疗效要好于腺癌。


另外,腺癌容易向淋巴结转移,并且比扁平上皮癌预后不良。覆盖子宫体的子宫内膜是由腺上皮构成的原因,子宫体癌的绝大部分都是腺癌。


子宫颈癌的高风险原因

子宫颈癌多数都是由感染病毒引起的,感染机会越多发病风险越高,另外,免疫力低下导致不能排除病毒,也容易致癌。      

  •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人

  • 与不特定多数人有性行为的人

  • 感染疱疹病毒的人

  • 衣原体或者滴虫病等性感染症患者

  • 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患者

  • 脏器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 服用类固醇剂的人

  • 服用预防流产药的合成女性荷尔蒙的人及其孩子

  • 25岁以上的人

  • 家族中有子宫颈癌病史的人

  • 维他命A和C不足的人

  • 吸烟的人


子宫颈癌的症状

子宫颈癌的初期症状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的,早期发现的情况绝大多数是接受子宫颈癌体检的时候。


常见症状的话有性器官出血,性行为后和生理期以外的时期出血。另外,白带量增加,伴有粉色或者茶色。


注意的话,会把子宫颈癌的症状误以为月经不调的出血。


另外,上述症状也会出现在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管息肉、子宫筋囊肿等良性病症中,虽然说有了这些症状并不能说会马上患癌,但还是建议尽早接受子宫癌的体检。肿瘤如果在骨盆内压迫腰的背骨附近神经的话,腰和背骨也会感到疼痛。肿瘤如果向淋巴结转移的话,可以发现腿部浮肿。    


另外,如果侵袭膀胱的话,会引起尿频、排尿困难、血尿、尿路闭塞等症状。如果侵袭到直肠的话,会引起血便、通过障碍(肠闭塞)等症状。

 

详情点击

卵巢癌

卵巢癌的种类和患病数

卵巢是子宫相邻的2cm左右的拇指大小的器官,左右各1个。卵巢内成熟的卵子,每个月排出一次。


另外,卵巢可以分泌黄体激素(孕酮)和卵泡激素(雌二醇)这2种雌性激素。


卵巢肿瘤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卵巢癌)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恶性肿瘤。卵巢的肿瘤据说有20种以上,卵巢中的肿瘤大多都是良性的,恶性肿瘤大概占1成。


卵巢的肿瘤中,最多的是发生在卵巢表明细胞的上皮性肿瘤。另外还有发生在卵子的胚细胞的胚细胞性肿瘤和发生在上皮之间的间质性细胞肿瘤。


日本1年有6000-8000人患卵巢癌,并且近年来有增加的倾向。发病年龄段40多岁的最多,且为闭经后多发的癌症,并有在所有年龄段的女性中都会发生的特征。


 卵巢癌的症状

卵巢和肝脏一样被称为“沉默的脏器”。早期基本没有什么症状,但当症状显现出来的时候,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大了。


因此,在卵巢癌进展度Ⅰ期的初期能被发现的患者3人中不足1人,与早期发现比较容易的子宫癌相比,可以说卵巢癌预后不良的案例也比较多。


卵巢癌发展的话,腹部就会出现发硬和鼓起,也会开始感觉到疼痛和压迫感。也会出现背部疼痛和腰痛。而且肿瘤变大的话,也会出现贫血症状。腹水淤积也会压迫膀胱和直肠,引起尿频和便秘。


■ 卵巣癌的原因

卵巢癌的致病原因现在还没有被弄清。但是,统计学列举了以下可容易引起卵巢癌的因子(风险因素)。

  • 初潮早的人(12岁以下)

  • 闭经晚的人(55岁以上)

  • 30岁以后生小孩的人

  • 没有怀孕·生育经验的人

  • 家族中有患乳腺癌·卵巢癌·大肠癌的人

  • 接受过氯米芬等排卵诱发剂进行不孕治疗的人

  • 患过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人

  • 在生殖器周边多年使用滑石粉(含有石棉成分的粉)和含滑石粉的卫生巾的人


卵巢癌的发生率年年在增加。这被认为与欧美型的以肉食为中心的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生活有关。另外,卵巢癌的发生和雌性激素雌二醇也有关。


近年来,日本人的发育和体格也都变好了,初潮提早闭经推迟。因此,被认为接触雌二醇的期间变长了,卵巢癌的发病几率也日益增加。

详情点击

膀胱癌

■ 膀胱的构造和发生件数

肾脏产生的尿液通过尿管进入膀胱。膀胱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


膀胱壁的外侧有平滑肌层,内侧由粘膜覆盖。这个肌层富含弹性,随着尿液的蓄积能膨胀成袋状。


日本一年有1万8千人左右患膀胱癌,每年约有6千人死亡,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癌症。患部年龄大多在40-50岁以上,并多发于男性。


膀胱癌的预后比较好,膀胱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60%-80%。但是膀胱癌具有容易在膀胱内复发的特征,需要定期进行诊查。

 

■ 膀胱癌的原因

膀胱癌的原因还没弄清,但统计学认为以下因素引发癌症的风险比较高。


●高龄者、男性、吸烟者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40岁以下的就很少发病。另外,发病率男性是女性的3-4倍,吸烟者是不吸烟的2-3倍。


●接触化学物质

以前膀胱癌被指出常见于从事化学物质芳香胺职业的人。现在这种化学物质的制造和使用已经被禁止。


但是,即使现在也认为从事涂装业者、印刷业者、染色业者、美容师等接触化学物质职业的人的发病率很高。


●特定的药物、抗癌剂

使用精神稳定剂氯丙嗪、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抗癌剂环磷酰胺的话,膀胱癌的发病率会变高。


另外,也指出子宫癌的放射线治疗和高蛋白质的饮食等也是增加发病风险的因子。


■ 膀胱癌的症状

膀胱癌最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不久就会出现不伴随疼痛的血尿。血尿或停止或出现,且间歇性地出现是其特征。这个症状反复出现,慢慢地不断发展。


另外,恶性度高的上皮内癌和浸润癌,在初期就会出现排尿痛和下腹部痛。


●血尿

大约80%的膀胱癌患者会出现浅红褐色或亮红色的血尿。膀胱炎也会出现血尿的情况,但这则伴随着排尿痛。但是,膀胱癌的血尿一般不伴随着排尿痛。


●排尿障碍

随着症状的发展,会出现排尿困难,即使有尿意也不能排尿,总有残尿感,排尿次数增加等排尿障碍。


●背部疼痛

随着膀胱癌的发展,会阻塞尿管口,尿液就不流向膀胱,储存在尿管和肾脏。因此,尿管和肾盂膨胀患水肾症的话,就会感觉背部和腹部疼痛,而且下肢也会出现浮肿。

详情点击

胰腺癌

胰腺癌的特征


发病率·生存率
胰腺癌治疗困难,作为癌症中生存率最低的癌症之一为人所知。


日本一年间有1万8千人被诊断为胰腺癌,因胰腺癌而死亡的死者一年间也有1万9千人以上。


据全国胰腺癌登录调查报告(1999年度),能够切除胰腺癌的症例占所有症例的39%,其5年生存率为13%这一残酷现实。


胰腺癌的治疗困难理由之一就是早期发现非常困难,并且大部分发现时已发展到不能手术的程度了。


治疗困难的另一个理由是从早期就开始浸润且容易转移。另外,由于胰腺被众多脏器所包围,使用放射线疗法仅只照射胰腺也非常困难。


但是,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改善、重离子线治疗和抗癌剂研究的进步,也期待着治疗成果的不断提高。


■ 胰腺的构造

胰脏是水平位于胃后部的长15cm左右的脏器。胰脏的作用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控制血液中血糖值的荷尔蒙的分泌,另外一种是帮助消化的消化酶的分泌。


控制血糖的荷尔蒙有降低血糖值的胰岛素和提高血糖值的胰高血糖素,这些是从被称作胰岛的内分泌细胞中输送至血液中的。


另外,消化酶有淀粉酶、胰朊酶、脂酶等的帮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消化的酶,包含这些酶的胰液从外分泌细胞输送到十二指肠。


■胰腺癌的原因

现在,胰腺癌的发病原因还没有被弄清。但认为受生活习惯影响而患胰腺癌的人在增加。


统计学则认为是吸烟、吃肉过多、蔬菜不足等原因。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的患者也有容易患胰腺癌的倾向。而且50岁以上的高龄者居多也是其特征。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已弄清90%的胰腺癌患者的能够抑制发病的18号染色体所在的被称作【DPC基因】发生了变异。现在正在研究因基因变异而引发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方法。


■ 胰腺癌的症状

早期很难出现自觉症状的情况比较多,但随着发展就会出现腹痛、背部通、黄疸、体重减少、食欲不振等症状。


被称作胰头部的十二指肠一侧发病的话,会因胆管堵塞而出现黄疸症状的比较多。另外,胰头下部和胰脏中央位置的胰体部、与胰头部相反一侧的胰尾部发病的话,就不会出现黄疸,腹痛是其主要症状。


胰腺癌出现腹部隐痛的情况比较多,即使进行血液检查也很难发现异常,在医院也多是仅进行胃炎和胆结石的检查。


发生癌症并开始堵塞胰管的话,胰液就会阻塞引发炎症。这时就会引发胃部疼痛并扩散至背部疼痛。这个阶段仍是早期的可能性比较高。


但是,因为这个疼痛不是那么强烈,1-2周就能暂时抑制住的情况比较多,所以不能够及时的发现癌症,并会认为暂时已经治愈,但是腹部疼痛复发并进一步发展的话,也有发展到不能进行手术的案例,必须要特别注意。


胰腺癌的症状总结如下。但是这些症状在其他疾病上也常被见到。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心窝和背部疼痛、腰痛、体重减少、消化不良、全身倦怠感、下肢浮肿等。

详情点击

食道癌

食道癌的特征和种类

食道是长约25cm直径2-3cm左右,从喉结下面的环形软骨下部到胃的贲门之间的环状脏器。食道壁大致划分的话,自内侧起由粘膜、肌层、外膜构成。


日本因食道癌而死亡的人数约为1万人,大多都集中在50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变得越高。另外,与女性相比男性死亡者多也是这种癌症的特征。这个差异被认为是由饮酒和吸烟量的不同造成的,但近年来这个差异在缩小。


消化管的外侧是由被称作“浆膜”的结实的膜所覆盖。这个膜有抑制内部发病的癌症向外部扩散的效果。但是因为食道没有这样的浆膜,所以可以说食道癌是容易向周围脏器浸润,并通过血管、淋巴管转移几率极高的癌症。


90%以上的食道癌是粘膜层发病的扁平上皮癌,其他的则是分泌粘液的腺体发病的腺癌。另外,根据食道发病部位,又可以大致划分为【颈部食道癌】、【胸部食道癌】、【腹部食道癌】三类。


食道癌的原因

食道癌的发病机制还没有被弄清。但是,统计学表明食道癌患者是吸烟和喝酒习惯长的人比较多。另外有摄入粥类等比较热的食物习惯的地方,其食道癌发病率也比较高。


近年的研究报告称,酒精在第一阶段分解后产生的乙醛引起癌症的可能性比较高。


大多日本人等蒙古系人种分解这种乙醛的酶原都比较弱,这是由基因变异造成的,欧美人则不常见到。


基因发生变异的人摄入酒精的话,就容易引发食道癌。研究数据表明,发生变异的人每天即使摄入1.5合以下的酒,发病率是没有变异的6倍;摄入1.5-3合酒的话,则为60倍;摄入3合以上酒的话,则变为90倍以上。(注:1合相当于180ml)


大约40%的日本人因基因变异而使乙醛分解酶原的功能比较弱。一喝酒立马脸变红身体不舒服的人,由于其乙醛分解酶原的能力特别弱,所以从预防的观点看还是控制酒精摄入量比较好。


食道癌的症状

早期的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自觉症状。但是,随着癌症的进展,喝果汁等酸味强烈的、热的东西的话,会感觉到胸部不适或烧心。另外,不细嚼食物等的话会有梗塞感。


更甚的是,如果癌症扩散食道变窄的话,即使细嚼慢咽仍会有梗塞感,也会出现吐出梗塞物的情况。而且,随着进食量减少体重也不断变轻。


随着癌症的发展,如果开始压迫脊椎骨、大动脉神经的话,脊椎骨、胸部里面就会出现慢性疼痛。如果扩散到支气管、肺部的话,就会有痰,有时还会有血痰。另外,食道附近有调节声音的神经,也会因癌症使声音变得沙哑。


食道的构造

食道由内到外由粘膜上皮、粘膜固有层、粘膜肌板、粘膜下层、环肌层、纵肌层、外膜组成。


胃、大肠的外侧有浆膜这一结实的膜,所以发挥了防止癌症向外浸润的作用。


但是食道没有浆膜,仅有一层外膜覆盖,所以极易向外浸润,可以说是容易转移到其他器官的脏器。


食道癌的病期(阶段)

0期

癌症仅局限在粘膜上皮,淋巴结、其他脏器、胸膜·腹膜还都不被认为是癌症的状态。

I期

癌症局限在粘膜上皮,但已开始向附近的淋巴结转移。另外开始渗入到粘膜下层,但淋巴结、其他脏器、胸膜·腹膜都不被认为是癌症的状态。 

II期

癌症已经波及到肌层、外膜,或者仅食道癌病巢附近的淋巴结被判断为癌症,并且脏器、胸膜·腹膜还不被认为是癌症的状态。

III期

癌症已经明显扩散到食道外,沿着食道壁的淋巴结或者是稍微远离食道癌的淋巴结被判断为癌症,脏器、胸膜·腹膜还不被认为是癌症的状态。

IV期

癌症已经扩散到周围脏器,远离癌症的淋巴结已被判断为癌症,或者脏器、胸膜·腹膜已被认为是癌症的状态。

 

 

详情点击

咽喉癌

■咽喉的构造和咽喉癌的种类

咽喉既是消化管的一部分也是呼吸道的一部分。是位于鼻腔或口腔的后方、与食道连接、大约12cm左右的肌肉发达的管道。


咽喉从上部起,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上咽喉(鼻咽部)、中咽喉(口咽部)和下咽喉(喉咽部)。上咽喉是从鼻腔直接连接空气的通道。


中咽喉是空气和食物的通道,相当于在上颚扁桃体(扁桃腺)周边部位。舌根和小舌也包含在中咽喉。


下咽喉是在咽喉的下部,位于喉头的后侧。食物通过下咽喉,从食道进入胃部。


咽喉癌从上可以区分为上咽喉癌、中咽喉癌和下咽喉癌,各自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这三种咽喉癌都被认为在早期发现极其困难的,特别是上咽喉癌的位置很难被发现,早期发现率极低是其特征。


■ 咽喉癌的症状

可以说上述3种咽喉癌的共同之处是基本没有初期症状,自觉症状出现时,癌症大多都已发展到很严重了。


●上咽喉癌

上咽喉癌是自觉症状很难显现的癌症。咽喉的外侧有连接耳朵和鼻子的管道(耳管)。


癌症发展到一定程度,耳管就因肿瘤受到压迫,会出现耳内闷胀感、听力减退、耳鸣等中耳炎的症状。


另外,还会出现鼻塞或混杂着血的鼻涕。这些症状持续出现,鼻涕也会伴有臭味。


上咽喉癌转移到颈部淋巴结的比较多,也会出现脖子肿胀的初期症状。


上咽喉离脑部特别近,所以浸入脑神经的话,看东西会重影、或伴随神经痛和头痛。


不仅会从上咽喉出现恶性淋巴肿,而且也有类似癌症症状的疾病。有必要在检查时进行识别。


●中咽喉癌

中咽喉癌在早期也是没有什么自觉症状,但会感觉咽喉有异物感或违和感、喝东西的时候也会感觉疼。


认为这些症状只不过是咽喉炎等咽喉异常,反而使癌症不断发展的情况比较多,必须加以注意。


另外,转移到颈部的淋巴结的肿胀也是其唯一的初期症状。


随着癌症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引起疼痛变强,不能正常喝东西,呼吸困难等。


●下咽喉癌

下咽喉癌和其他癌症一样,在变大之前很难出现症状。但因下咽喉是食物的通道,除了喝东西时会觉得有违和感之外,也会出现异物感和疼痛等症状。


另外,也会感觉到像中耳炎那样的耳底疼痛。因为这有连接下咽喉和耳朵神经的经路,所以是下咽喉癌和进展性喉头癌的标志性症状。


癌症到达喉头的话,声带振动的神经受到影响,也会引起声音嘶哑。再进一步发展的话,会压迫呼吸道,出现呼吸困难。


下咽喉癌容易转移到颈部的淋巴结,触碰颈部时会感觉有肿块也是其自觉症状之一。


■咽喉癌的原因


●上咽喉癌

上咽喉癌的原因还没有确定。但已指出这是疱疹病毒的一种,并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发生感染。


中国南部和台湾的发生率之所以很高,据说是因为EB病毒的感染者比较多。另外,甲醛的吸入等也与发病有关。


●中咽喉癌

地域上来说,九州、冲绳等地区有多发的倾向。另外,整个世界来看的话,印度、东南亚、发过、意大利、俄罗斯等有多发的倾向。


因为这个地区也是喜好烈酒或香烟的地区,所以被认为这和发病也有关系。


●下咽喉癌

下咽喉癌的原因现在仍不知道,但据说与吸烟和喝酒有很大的关系。


重度吸烟者且经常喝酒的人容易患下咽喉癌,据说是下咽喉癌的高风险群体。


但是,下咽喉的环状后部这一部位出现的癌症,与吸烟或喝酒无关,多发于患有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的女性身上。

详情点击

骨肉瘤

何谓骨肉瘤

骨骼不仅能够支撑人的身体保护脏器,还能储存钙和磷等,并在必要时能将这些物质释放或吸收到血液中的功能。


另外,骨髓中还有淋巴球免疫细胞和生成红血球的造血干细胞,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骨骼由覆盖在其表面的骨膜、硬骨组成的致密质和叫作海绵质的海绵状骨组成的骨基质以及生成红血球和白血球等血液成分的骨髓组成。


另外,关节部被柔软富有弹性的关节软骨包围,帮助关节活动。


骨肉瘤是骨头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大约占全体的40%。


报告称在日本国内每年有150-200人患骨肉瘤,可以说是恶性肿瘤中发病频率相当少的。发病率较高的部位是在膝盖周围,大约占全体的70%。


诊断时发现向骨骼以外部位转移的肉瘤的患者也不少,但其中80%以上转移到肺部。


目前为止,骨肉瘤的癌症治疗的治愈率很低,被称为不治之症。


这个癌症具有恶性度极其高并在早期就向肺部转移的特征。


但是之后,随着骨肉瘤癌症治疗方法的急速进步,生存率也明显提高。现在很多的骨肉瘤患者都能得到治愈。


骨肉瘤30年前的5年生存率是30%-40%,现在则达到60%-70%,同时使用辅助疗法的话,最大则能改善到90%以上。


发生在骨骼的癌症,除了骨肉瘤以外,还有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等。


骨肉瘤的种类

旁骨性骨肉腫

是发生在骨骼表明的肿瘤,生成非常缓慢,也很少出现转移。其特征是最常发病于大腿骨后侧。


骨肉瘤一般是10多岁发病率较高,但旁骨性骨肉瘤则是20-40岁发病的比较多。这种肿瘤的癌症治疗仅采用外科手术,一般不进行抗癌剂治疗。


骨膜性骨肉瘤

是发生在包裹骨头的骨膜下面的肿瘤,向骨皮质的外侧扩散,多在青年期至中年期发病。这种骨膜性骨肉瘤不扩散到骨髓,也很难转移。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中心,必要时也进行抗癌剂治疗。


另外,作为罕见的骨肉瘤类型,还有小细胞骨肉瘤、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等。

骨肉瘤的原因。


目前,骨肉瘤的发病原因不详,但一部分的患者被认为是与遗传因素相关。


遗传性眼部癌症网膜牙细胞肿瘤的患者,在后期容易患骨肉瘤已为人所知,并且已弄清这种癌症患者的被称作Rb的癌症抑制基因发生了变异或者缺失。


被称作李法美尼症候群的遗传性癌症也是骨肉瘤的原因,这个家族的人除了骨肉瘤以外,也有乳癌、白血病、脑肿瘤、软组织肉瘤的发病风险。


李法美尼症候群的患者的被称作p53的癌症抑制基因发生了变异。


另外,这个基因最近经常被用在癌症的基因治疗上。


此外,派杰氏病(变形性骨炎)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患者也罕见地会患骨肉瘤。


另外,虽然只有一部分,但以前癌症治疗等接受过放射线照射治疗和抗癌剂治疗的患者,患骨肉瘤的风险也非常高。


骨肉瘤的症状

容易发生肉瘤的部位有膝盖周围的骨部和接近肩膀部分的腕部的骨头等。


骨肉瘤的肿瘤仅局限在骨头中时,没有自觉症状。但是,随着肉瘤发展生长到骨的外侧的话,骨膜受到压迫就会感觉到疼痛。


最初仅在运动等向骨头施力的时候会疼,尤其是多发生在膝盖的周围,所以会以为是运动负荷或是成长痛,很多都忽略了。


肉瘤的发展的话,平时也会感觉骨头疼。长肿瘤的部分会变肿,有时候也会发热。


更甚的是,关节变得不能正常活动,仅是些许磕碰就会骨折,会感觉非常疼痛。

详情点击

皮肤癌

皮肤的构造和皮肤癌的种类

皮肤从外侧起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表皮的厚度为0.2毫米左右,角质细胞占其90%以上。


表皮由外可以分为角质层、仅在手掌以及脚底皮肤可以见到的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


基底层新形成的基底细胞向皮肤表面转化为棘细胞,一边生成角蛋白纤维,一边变硬老死并且脱落,这个周期叫做皮肤的新陈代谢。


这个表皮的基底细胞层分布着生成黑色素的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


所说的皮肤癌就是从这个表皮发生的癌症,有棘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以及从黑色素细胞发生的恶性黑素瘤等。


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基底细胞癌(BBC),大部分发生在脸部或头部,但据说不会向体内其它的组织或脏器转移。


其中恶性度最高的是恶性黑素瘤,并在极早期就发生转移。另外,生成黑痣的细胞也有患黑素瘤的。


各种皮肤癌的症状和特征・原因

棘細胞癌

棘细胞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紫外线。越是长时间曝露在紫外线下,风险就越高。特别是脸部、脖子以及手背等太阳能照到的部位就更常见。


日光性角化症就是因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而患的皮肤疾病。特别是60岁以后发病的比较多,因此也被叫做老年角化病。


日光性角化症被认为是棘细胞癌的早期病变,也有一部分向棘细胞癌转移的情况。


另外,晒伤、外伤的疤痕、难以治愈的皮肤溃疡以及放射线引起的皮肤炎等都是棘细胞癌的原因。


据近年的研究,皮肤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也被认为是棘细胞癌的发病原因。


棘细胞癌男性占多数,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的患者约占60%。


棘细胞癌的症状根据发病部位、发生原因不同而各不一样。一般没有发痒或疼痛。


但是,也容易引起细菌感染,感染细菌引发炎症的话,就会出现轻微疼痛、发红以及恶臭等。


皮肤的症状表现为变红的皮肤会鼓成不规则形状,并伴随糜烂和溃疡。另外也容易出血,捏的话会感觉有硬块。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发病最主要的原因被认为是紫外线。大多都发生在脸部或头部,并且是皮肤癌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


越是老年人发病越高是其特征,并且多在局部反复复发,鼻子或嘴唇的一部分也会出现缺损。


基底细胞癌随着发展,不单是皮肤也会向肌肉、骨头等组织浸润,但向淋巴结、内脏的转移非常少见。


初期症状表现为鼓起黑色到黑褐色的皮疹,不痛也不痒,多与黑痣相混淆,因此必须多加注意。


随着发展会慢慢地变大,中心部出现凹陷变为溃疡,其周边则隆起为提防状,成为黑色丘疹镶边的肿瘤。


中心部的溃疡部分结痂,变成容易出血的额状态,这个被叫做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基本上都是这个类型。


恶性黑色素瘤(黑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恶性度最高的癌症。从初期就进入淋巴管和血管并向全身各处转移。


恶性黑色素瘤近年来不断增加。一年发病数为1500人到2000人左右,并且从40岁起开始增加。


恶性黑色素瘤(黑素瘤)分为以下四种病型。

◆ 恶性黑痣黑色素瘤

发生在面部或颈部等暴露在紫外线下的露出部分,生长非常缓慢,最初是出现褐色斑,不久变为黑色。


不久就会出现黑色斑并逐渐扩大,另外也有一部分出现硬结或肿瘤,变为恶性黑色素瘤。


多发病于老年人,发生频度是整个黑素瘤的8%,是四种病型中最少的。


由于癌症成长速度缓慢,所以治愈率也是黑素瘤四种病型中最高的。


◆ 浅表扩张型恶性黑色

全身各处都有可能发生,最开始仅是隆起黑色或褐色等色素斑,不就就会隆起,色调也开始变黑。


最容易发病的年龄是50岁,从小孩到老年人各个年龄层都会发病。


虽说生长比较缓慢,但据说治愈率比恶性黑痣黑素瘤要低。


◆ 结节型恶性黑色

全身各处都会发生,并且是在一开始就急速生长的转移速度很快的癌症。病变部位从一开始就变凸起为半球状、山型、有蒂状、扁平隆起状。


色调最初为褐色到黑褐色,不久就变为浓黑色,或者是浓淡混杂色。


最容易发病的年龄是50岁,肿瘤的生成比较早,转移也比较多,是恶性度最高的病型。


◆ 末端黑痣型黑色

是多见于日本人的黑素瘤,占四种病型的40%以上。最容易发病的部位是足底,还发生在手掌、手指间、外阴部、指甲下等。


症状和恶性黑痣黑色瘤基本一样,开始是斑纹,然后发展为结节、溃疡。


经常把它与胼胝、鸡眼弄混淆,不同点在于它周围有黑斑。


各个年龄层都会发病,但一般40-50岁的最多。肿瘤的生长比结节型黑色瘤要缓慢,但据说治愈几率比结节型黑色瘤要高、比浅表扩张型黑色瘤要低。


恶性黑色瘤(黑素瘤)的病期

UICC TNM分类

病期

进展状态

主要治疗方法

0

癌症仅局限在表皮内。

切除癌症以及周围的1-2cm。根据癌症的部位同时进行植皮。(2期以后也一样)。

1

癌症的厚度在1.5mm以下。浸润到真皮乳头层(真皮上部)或真皮网状层(真皮下部)。

2

癌症的厚度在1.54mm。已经浸润到真皮网状层。

切除癌症以及周围的2-3cm。为了预防也有切除周围的淋巴结。手术之后,辅助进行化学疗法或放射线疗法。

3

癌症的厚度在4mm以上且已浸润到皮下组织。原病巢的2cm以内出现了卫星病巢。也有向淋巴结转移的。

切除癌症以及其周围3cm附近的淋巴结。手术后,辅助进行化学疗法或放射线疗法。

4

已经转移到淋巴结或远处。

由于大多手术切除困难,所以进行放射线治疗、化学疗法以及免疫疗法的组合治疗。

 

详情点击

肾癌

肾脏的构造和发生件数

肾脏位于肋骨最下方(第12胸椎)的内侧,横膈膜的下方左右1对,像扁豆一样的形状。肾脏的入口叫做肾门,血管和尿管从这里进入肾脏。


肾脏组织的最外侧被称作杰氏筋膜的皮膜所覆盖,从外侧起的1/3叫做肾皮质,另外的2/3叫做肾髓质。


肾髓质有十多个肾锥体和肾锥体周围的皮质组成,1个肾锥体和其周围的皮质叫做肾叶。


肾叶中有肾小体和尿细管组成的肾单元,血液首先经过肾小体的小球体的过滤成为原尿,再流向尿细管并在此对溶解于原尿中的水分或营养成分进行再吸收,最后成为尿从尿管排出。


肾癌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大体分为肾细胞癌和肾盂癌,成年人患的恶性肾脏肿瘤大部分都是肾细胞癌。一般说的肾癌指的是肾细胞癌。


在日本肾癌的发生件数一年有10000-12000人左右,死亡人数约4000人。罹患人数每年不断增加。发病年龄40-60岁的比较多,并多发于男性。5年生存率在50%-60%左右。


肾癌的原因

肾癌主要是从尿细管内壁细胞变异而发生的,但其原因还没弄清。


但是,被称作希佩尔·林道综合征的遗传性疾病是很罕见的疾病,是某个特定的毛细血管出现异常增殖的疾病。并且已弄清3号染色体的VHL基因出现异常,容易诱发肾癌。


肾癌在北欧诸国的发生频度很高,美国的日系人的发病率也很高,由此来看不仅是遗传性,还应该考虑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取也被认为是其原因。


统计学显示长期吸烟者的患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4倍,另外据说也与肥胖、激素分泌异常有关。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患肾癌的几率非常高,必须要注意定期接受检查等。


据美国资料报告,肾癌的发病风险男性是女性的2倍,肥胖者、动物性脂肪摄取过多、吸烟者、50-70岁的老年人、血液透析者以及暴露在镉等微量金属下的人的发病风险也比较高。


肾癌的症状

肾癌在没有变得很大之前,不会出现自觉症状,发展比较慢的也很多。癌症的直径在5cm以下的话,基本没有症状。但是,随着症状的发展,除了血尿以外也会感觉侧腹出现疼痛或肿块。


肾癌的主要症状有血尿、腹部的硬块、侧腹疼痛三类。


●血尿

血尿为鲜红色或茶褐色,即使出现血尿也是很少量的出血,所以大多很难察觉,逐渐地就会出现明显的血尿,大多几天就停止了,经常是等患者察觉的血尿时肾癌已经在发展中了。


●腹部的硬块

肾脏下方发生的或是变大之后的癌症,从外侧触摸会感觉有硬块。


●侧腹疼痛

侧腹有不适感、隐痛、压迫感等,随着肿瘤变大疼痛会更加强烈。因肾癌而出现的血液结块会发生堵塞,炎症引起的疼痛也会增强,到了末期也会持续出现强烈疼痛。


●发热

2%-5%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


另外虽说很罕见,但癌细胞产生的物质也会引发红血球增多症、高血压、高钙血症等。


此外,随着癌症的发展,也会出现体重减少、贫血等与其他的进展性癌症同样的症状。

详情点击